宏盈国际
本刊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du.cn/
摘要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网吧都在消失。只有少部分城市网吧转型升级成了电竞馆,但乡村网吧无法完成转型升级,只能关门倒闭。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社会的崛起,造成乡村网吧的发展出现层层脱嵌,这从根本上动摇了网吧存在的根基。为此,网吧行业出现倒闭潮并非简单的智能手机普及所能解释的,其背后是技术迭代驱动网络时代的变迁所引发的社会大转型。在此大转型中,新兴的平台技术体系对网吧这一老旧落后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强大冲击,造成该基础设施与乡村社会逐步脱嵌而走向衰落。这也透射出中国互联网30年的发展变迁,乡村社会由此告别了过去网络基础设施不发达年代在网吧上网的日子,而逐渐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体系。
作者简介
管成云,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平台下乡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点民族志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4BXW051)的阶段性成果。
一
前言
在电脑匮乏的年代,网吧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时光。可如今整个网吧行业出现“关停潮”,没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现有文献涉及网吧的研究众多,但绝大部分关注的都是网吧的兴盛史,近年来随着网吧的衰落,相关研究也戛然而止,很少有人关注它衰落的问题。本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缺陷,以透视网络时代的大变革。
互联网不发达年代,在乡村生活的很多人都是通过网吧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为此,网吧成了乡村上网的基础设施,乡村社区对其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当前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对网吧的冲击势不可挡。曾经将互联网带到乡村的网吧,失去了其诞生之初赋予的诸如“ICTs接入与普及”“通向世界和全球的窗口”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之类的基础设施意义(Lægran,2002;Lægran & Stewart,2003;Yesil,2003)。在乡村,家庭电脑至今还没有普及,网吧作为乡村接入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现在几近消失,它的衰落标志着中国乡村直接过渡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因此,本研究对网吧衰落史的书写从乡村出发,更能深刻透视网络时代的大变革,思考该媒介基础设施淡出互联网历史舞台的底层逻辑,从而凸显中国互联网30年的发展变迁。
二
文献综述与理论架构
(一)网络大变革时代的网吧
2024年,中国互联网已走过了30年。在这30年里,中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跃迁。在这两次跃迁中,社会形态被先后重塑。第一次跃迁始于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由此迎来了PC网络发展浪潮,PC网络社会迅速崛起。在PC互联网时代,网吧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成为一种显著的全球现象,备受关注(楚亚杰,2018;雷蔚真,2004;邱林川,2013;Burrell,2012;Wakeford,2003)。
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次跃迁始于2010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谭天,2024),此后PC网络开始向移动互联网迭代,尤其2013年4G的突破掀起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浪潮(胡泳,周凌宇,2020),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大变革时代。在这样的大变革中各种数字平台应运而生,且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社会形态被再次重塑,从而推动了中国网络社会的平台化转型(胡泳,周凌宇,2020;王迪,王汉生,2016)。
网吧是PC网络时代的产物,其衰落也处在这一大变革中。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的网络发展比较滞后,网吧成为互联网接入的基础设施,曾在PC网络普及阶段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农村地区,家庭互联网接入不普遍,网吧提供了一个相对低成本的上网场所。大大小小的网吧促进了互联网在乡村的扩散,从而维系了整个乡村社会对网络的需求。不可否认,要不是这样大大小小质量不一的网吧的存在,乡村融入互联网的进程或许不会这么快。然而网吧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其生存境遇发生了嬗变,纷纷倒闭、淡出历史舞台。
少数研究触及了这个问题,因为智能手机和家庭电脑在全球范围内变得便宜且易得,有观点认为连接终端的增加导致了网吧的消亡。例如LeBlance和Shrum(2017)指出,网吧曾是网络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但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其重要性正在下降,网吧现在是一个正在萎缩且无利可图的行业。
然而也有学者发现了相反的证据,即家庭电脑的普及并没有对网吧构成威胁,网吧生意仍然兴荣。例如,Liu(2009)和楚亚杰(2018)发现,尽管在家里能用PC上网,但许多年轻人还是喜欢去网吧玩,因为网吧作为一个独特的空间,他们可以逃避家庭权力的监视,毫无顾忌地释放打游戏的激情。Qiu和Zhou(2005)也指出,虽然家庭电脑在城市已基本普及,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家庭电脑迅速普及的同时,网吧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因此,家庭电脑的普及导致社会公众对网吧的需求大大减少的解释并不充分。而且在乡村,家庭电脑至今都没有普及,按理说乡村网吧应该仍然兴盛,但如今乡村网吧几乎接近消失。这说明乡村网吧的衰落在中国可能还有其独特的原因。另外,有研究将网吧的衰落归因于智能手机的出现,这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少顾客喜欢拿着手机去网吧玩的问题。例如楚亚杰(2018)发现,随时随地上网已成为常态的时代,网吧依然是城市青年重要的消费和休闲场所。
虽然学界现有的研究关注到了网吧正在消失,但只是简单归因于家庭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这并没有触及其内在的机制,由此很难揭示其中的深层逻辑。我们的观点是,网吧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伴随物,其产生和发展深深嵌入在社会体系之中,受技术迭代过程中互联网市场、国家对基层互联网的治理、社区用户对网络需求等变化的影响。我们只有立足于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ICTs迭代驱动网络社会向平台社会的大转型(沈国麟,易若彤,2024),探讨网吧与乡村社会体系的脱嵌机制,才能深刻理解该基础设施在乡村的衰落历程。因此,在网络大变革时代,ICTs在向移动互联网迭代过程中,网吧是如何从嵌入状态而逐渐脱嵌,走向衰落的?这就成了本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网吧衰落史书写的理论架构
嵌入(embedness)与脱嵌(disembedness)这一对概念最早由波兰尼(Karl Polanyi)引入社会科学领域,源自其重要著作《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提出脱嵌概念对欧洲19世纪兴起的工业革命所触发的社会大转型进行了深刻分析。他对脱嵌理论的运用以嵌入为起点,认为19世纪以前(前工业社会)人类的经济活动一直都是嵌入在既有的社会体系之中。然而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驱动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型,在此大转型中,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原有的社会体系脱嵌而形成了自我调节的市场经济(波兰尼,2001/2007)。
波兰尼提出的“嵌入”与“脱嵌”现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概念。这两个概念常被用来解释不同事物或体系之间的关系和运作状态,其内涵也在应用过程中被不断拓展,而延伸出了关系嵌入、嵌入式发展、制度脱嵌、流量脱嵌等概念(王欧,王天夫,2021;徐迪,2021;张龙辉,2024;张亮,2023)。尽管不同学者在运用这两个概念时所指对象不同,但其内核是十分明确的,即嵌入是指原本不属于某个整体的事物因各种因素置入并与另一事物结合的过程。与之对应的脱嵌,指原本嵌入在某个整体的事物却因某些原因而从该整体中脱离出来(吴林隐,吴毅,2020)。当前学界围绕中国的发展议题,频繁引用波兰尼的“嵌入”和“脱嵌”理论,用于对我国社会转型凸显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分析。单现有研究对《大转型》的援引,大多聚焦于嵌入与脱嵌的字面意思,而其背后的结构语境往往被忽视或简化了(Hannes,1999;吕鹏,2005),这已造成该概念的泛化使用,而导致其内涵被掏空。例如就“嵌入”概念而言,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承认嵌入层次和嵌入形式的多样性,但对将各种问题都与嵌入牵连起来的“滥用”现象极为不满,且公开表示,近些年他很少使用“嵌入”概念,因为它已被拓展到可指涉任何问题而变得毫无意义(Krippner et al.,2004;符平,2013)。
此外,嵌入与脱嵌理论被许多研究简化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其政治面向被严重忽略,实际上,只需看《大转型》一书的副标题“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就可知政治命题的重要性。波兰尼在“市场—社会”的关系面向上,十分强调“国家干预的政治角色”,认为在社会大转型中宏盈国际,国家扮演着积极的介入者的角色,让市场回嵌到社会之中,以防止自由市场脱嵌造成社会危机。为此,波兰尼指出,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真正自由的自律市场。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在给波兰尼的《大转型》写的序言中(波兰尼,2001/2007:7),也特别指出,在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东亚地区,政府都扮演着核心的角色,“东亚的成就证明,一个政府积极介入的经济体,绝对优于自律性市场。”因此,波兰尼在《大转型》中除了重点阐述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之外,另一核心命题就是强调国家在经济治理上扮演的政治角色,认为在19世纪的社会里,市场脱嵌社会的同时,另一个独立的政治领域也随之诞生。弗雷德·布洛克(Fred Block)在《大转型》导论中也说明,虽然经济体有其自律性,但真正的市场社会需要国家的政治干预(波兰尼,2001/2007)。
因此,回到波兰尼的《大转型》,这要求研究者将这对概念失落的结构找回来。这对概念也潜在地提醒研究者要注意其结构和相关构成要素的影响。根据上述分析,波兰尼实质上是在国家—市场—社会的架构下对欧洲19世纪的社会大转型进行整体性分析。为了更好地解释大转型中的国家—市场—社会的结构关系,波兰尼才提出了“嵌入”与“脱嵌”的概念。从这一起点出发,我们需秉持整体主义的分析原则,把国家—市场—社会关联在一起考虑嵌入与脱嵌的问题,才能保证理论的内核不被掏空。
三
把“重访”作为方法
重访是人类学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指民族志研究者回到本人或他人先前研究过的田野地点进行再次研究(Burawoy,2003)。这一方法以过去的田野调查为参照,侧重关注同一田野地点多年之后的情况,以展现“一个历时变迁的世界”。Burawoy(2003)也指出,重访让人类学者重新回到曾经的田野现场,其目的不在于两次接触中的一致性,而是要理解和解释变化,特别是理解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差异,以彰显调查地点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
人类学者多年后常常会重访他们的研究田野,如林德夫妇(Robert Lynd & Helen Lynd)1925年完成对中镇(Middle Town)的调查研究,1935年他们重返中镇再次考察这十年间中镇的变化(郭建斌,唐思诗,2023)。怀特对“街角社会”的重访,展现了街角青年40年后的情况。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也掀起了以费孝通重访“江村”为代表的对田野点的重访和再研究的热潮(郭建斌,唐思诗,2023)。在这些重访中,记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Burawoy,2003)。因此,除田野观察外,口述史访谈常用于重访的数据收集之中。
本研究也采用“重访”这一方法来展开田野调查。重访的田野调查地点选择在湖北省公安县藕镇。藕镇位于江汉平原的东南部,是湘鄂交界地区的一个重要乡镇,以“池多而盛产莲藕”闻名。全镇版图面积97.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4个社区,耕地面积10.29万亩,总人口约5万人。藕镇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约有9000人,其孩子大都留守在家,由老人照管。笔者十多年前对湖北藕镇的网吧做过调查,记录过它辉煌的历史。藕镇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有网吧,与中国第一家网吧的诞生时间相比,只晚了两三年。自此之后,大大小小的网吧也陆续在藕镇出现,鼎盛时期几乎每个村庄的小集市上都有一家网吧,即藕镇所辖的13个村庄和4个社区,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个网吧,然而现在这些网吧都已倒闭消失。
网吧的田野在网络大变革时代发生了剧变,驱动本研究采用“重访”这一方法,再次回到藕镇,调查网吧在乡村的衰落历程,以此透视中国互联网30年里乡村社会产生的巨变。因此,本研究的重访不仅仅是对藕镇网吧故事的续写,实质上是对乡村数字化巨变的记录和开掘。此外,这也能与以前的研究形成衔接,组成一段完整的中国乡村网吧兴衰史,从而规避田野调查只注重当前的田野状况,而忽略其历时变迁的不足(Burawoy,2003)。
四
昔日的兴盛景象:网吧作为网络基础设施嵌入藕镇
在网络大变革时代“媒介基础设施”正在激发互联网研究的新活力。媒介基础设施重要的特征就是“嵌入性”,即作为媒介技术物嵌入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设施,且低价广泛共享(Plantin et al.,2018)。在中国,网吧从诞生起就被打上了“媒介基础设施”的烙印。1995年北京中关村外巨大的广告牌让当时众多网民印象深刻:“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前方1500米。”互联网当时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网吧则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服务站点。此后,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遍地开花,其消费价格也随着电脑价格的下降和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迅速平民化,跌到了普通人用零花钱都可以承受的水平。网吧里的网民群体也由早期的精英阶层转为普通大众(邱林川,2013:48)。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尽管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但家庭电脑并没在乡村普及。这主要是由于购置电脑设备对农村家庭而言还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且由于农村中青年群体整体流动到城市打工造成乡村社会空心化,即使家庭购置电脑也很可能处于闲置状态,很不实用。因此,网吧作为互联网接入的基础设施嵌入藕镇,让村民接触互联网成为可能。在PC网络时代,乡村互联网不发达,网吧甚至是藕镇居民接触互联网的唯一设施。为此,藕镇社区对网吧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其生意空前繁荣。当时还流传一个说法叫“想要发,开网吧”。除了上网费外,网吧还靠卖游戏点卡和Q币赚钱,一天收入可达好几百元,在当时可谓暴利,规模再小的网吧也能赚钱,由此网吧很快就遍布藕镇的街道和各个村庄。
藕镇网吧之所以空前的繁荣,主要是在PC网络时代,乡村网络资源缺乏,网吧作为基础设施嵌入社区,满足了社区居民对互联网的需求。而网吧是乡村接入互联网的“物质界面”和“空间接口”,在嵌入乡村社区的过程中,与地方的气质相交织。这种嵌入在藕镇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嵌入国家基层互联网治理的灰色地带
国家为了治理网吧的乱象,不再审批单体网吧的营业执照,以控制网吧的总量、推动网吧产业的连锁经营。这在乡村反而形成了谁也不办证的局面。一时间“黑网吧”在乡村遍地开花。一间民房,十几台电脑,就能开一个网吧。虽然国家对网吧的管控很严厉,但整个行业在农村都处于国家基层治理的灰色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乡村网吧的治理缺少主管部门,只有县文旅、工商、消防、公安等部门联合组成检查组,才能采取专项整治行动,否则就“出师无名”。尽管如此,下乡采取专项整治行动的成本巨大,容易出现“治乱循环”的问题,很难组织起来;另一方面是因为乡村网吧零星地分散在各个村庄,一般都是当地的居民用自己空置的房屋来当作网吧场地,地方政府不仅难发现,而且由于人手不够,鞭长莫及,对乡村网吧的监管无能为力。
2000年代网吧监管的最大难题和“盲区”是广大农村乡镇,这是由于乡镇文化站没有执法权,需要县级执法力量深入,而县级力量本身也薄弱,难以有效顾及(中国青年报,2004)。那时藕镇规模最大的网吧就在镇政府的斜对面,也没有人来管,原因就在这里。
此外,国家对网吧管理的政策在乡村处于悬浮状态,并未很好地执行,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乡村这样网点密度低,家庭电脑缺乏的地方,网吧成了互联网的接入点,发挥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功能。如果取缔,则意味着乡村与正在发展的PC网络时代断连。这是地方政府容忍它存在的重要原因。一些网吧甚至与地方政府合作,更名为“乡村信息服务站”,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上网服务。
(二)嵌入社区日常生活
在农村,大多数家庭未购置电脑,网吧作为互联网接入的基础设施,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是村民与外界日常联系、展开社交和查询信息的地方。
在藕镇,由于中青年农民大批流动到城市打工,年底才返乡回家,对留守老人而言,他们与在外打工子女视频交流的需求强烈,因为分别久了之后,只有看见在外打工的子女,老人们心里才踏实,且才能缓解对他们的思念之情。藕镇网吧电脑显示器上都有一个摄像头,其功能也在于此。留守老人罗柏(2024年1月21日)回忆说:
2000年代乡村网络不发达,手机也不能上网视频。网吧就成了乡村社区与城市连接的网点,是我们与在外打工子女视频联系的地方。那时我儿子在广州打工,年底回来办婚礼,我们连儿媳妇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听说在网上可以看到他们,我和老伴就来到家附近的网吧,请网吧老板帮忙,通过他的QQ与儿子儿媳视频聊天,看见他们在一起恩爱的样子,我们特别高兴。
网吧已成为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与在外打工子女视频沟通联系的必需场所。尤其每到下雨天无法从事田间劳作或农闲时节,网吧里就出现了许多等待远方亲人上线的留守老人。在外打工的藕镇人也经常通过都市街角的网吧维系与家乡亲人的情感联系,通过QQ视频看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丁未(2014)的研究也证实藏匿于城中村的“黑网吧”是外出务工者与家乡亲人视频交流的场所。
查询信息的功能使网吧成了藕镇社区里的信息枢纽。这一点在高考后表现得特别明显。藕镇很多参加完高考的孩子会来网吧查询大学及专业信息、往年的录取情况。藕镇没有网吧时,考完高考的孩子填报志愿比较盲目,因为缺少参考信息,往往出现很多高分报低或低分高报而滑档的情况。网吧嵌入之后,后来参加高考的孩子填报志愿就开始变得理性、谨慎,他们到网吧查询各方面的信息,根据情况填报合适的学校及专业,大大降低了高分报低或滑档的概率。
高考过后,未考上大学的孩子就成了农村里的待业青年,这些待业青年出去打工需要学习技术,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自1996年起世界IT热的兴起,这让学电脑成为一种社会热潮。于是藕镇就有网吧老板做起了电脑技能的职业培训,如“登峰电脑学校”(该学校由登峰网吧转型而来)。藕镇里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学习电脑技能,以提升自己外出打工的能力。
(三)嵌入网络游戏市场
网吧从20世纪90年代末嵌入藕镇,当时主要的功能还不是打游戏,而是藕镇居民上网聊QQ、追剧、看电影、查询信息的地方。新世纪的前十年,随着网络游戏的兴起,全国网吧也逐渐从提供单一的上网服务向主打网络游戏业务转变。例如2000年反恐精英正式上线,接下来的几年里各网吧到处都是激烈的枪战画面;2005年魔兽世界在国内收费运营,大量的玩家定时定点地走进网吧守在电脑前做任务,打副本。之后“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英雄联盟”等网络游戏接连涌现,藕镇网吧不断植入这些赚钱的热门网络游戏从而嵌入网络游戏市场,这为藕镇网吧带来了大量人流和可观利润。这些爆款游戏成为当时藕镇孩子追逐的潮流,随着玩游戏的青少年群体不断涌入,藕镇网吧也由此培养起了一批忠实的玩家。藕镇大众网吧的老板(2024年8月26日)说:“你没有经历过劲舞团、魔兽世界、LOL等游戏火爆的场面,那时网吧爆满,上网都要排队等位置。网吧被游戏玩家占领,那叫一个热闹。”
由于网络游戏的畅通运行,是乡村网吧吸引孩子们光顾而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为此,藕镇网吧老板首先根据市场原则对电脑系统进行驯化设置,即在电脑上装载的全是营利性的游戏软件,而其他非营利性软件如office等系统几乎没有安装,因为非营利性软件的安装会占用电脑的硬盘和内存而影响游戏软件运行的速度。其次,为了保证网速宏盈国际,网吧老板甚至去掉了USB接口,以避免有人从网上下载东西而影响玩游戏的网速。如果不这样,玩游戏就会很卡。即便如此,藕镇网吧电脑本身的低端配置,还是无法承载超负荷的游戏软件运行,而时常出现“死机”的情况,这使网吧里的孩子经常拍桌子骂机子烂。第三,为了改善用户玩游戏的体验,藕镇网吧老板根据网络游戏推陈出新的周期规律着手周期性地更新设备。新世纪的前十年PC游戏市场中爆款游戏层出不穷,从红警到星际争霸,从传奇到魔兽,从CF到LOL等,一个爆款游戏的热潮过去后,另一个爆款游戏又开始兴起,这支撑着网吧生意的持续火爆,由此,形成了一款爆款游戏的出现,就带动网吧设备更新一次的周期规律。藕镇的网吧老板根据这种周期规律,在一款新游戏开始火爆时,抓紧更新设备,以抓住这股潮流,且将购买回来的新主机专门设置在一区,以与旧主机相区隔。藕镇里的孩子为抢到新主机,必须尽早来玩,来迟了新主机就被抢完了,就只能玩旧主机。
以上三个层面的嵌入是乡村网吧昔日兴盛的主要原因。网吧因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兴盛,也因网络时代的变迁而受到冲击。藕镇网吧经历了数十载的辉煌之后,现在都纷纷倒闭。国家文化部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吧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开始流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全国网吧数量首次出现下滑(邓崎凡,2014)。网吧的衰落与ICTs向移动互联网迭代进程中平台社会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
层层脱嵌:技术迭代与网络社会的
平台化转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因为ICTs向移动互联网迭代引发的新一代互联网革命带来了APP平台的繁荣,使得平台媒介迅速崛起(胡泳,周凌宇,2020),从而推动网络社会的平台化转型,平台社会随之崛起(沈国麟,易若彤,2024)。过去将互联网带给两代中国人的网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到强大冲击。
当然,ICTs从1G~5G经历数次迭代对网吧的冲击程度也是不同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ICTs从1G~3G的渐进性迭代对网吧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并未威胁到网吧的生存。因为这一阶段移动互联网还不发达,基于1G~3G网络的有限速率和高额的流量成本,限制了村民用手机上网,而且网吧的核心业务“网络游戏”并没有受到挑战。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以前在藕镇调查时发现藕镇青年和孩子喜欢拿着智能手机来网吧上网的原因。
2013年4G的突破,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出现重大转折,实现了全IP化的无线数字网络宽带化(胡泳,周凌宇,2020)。这种颠覆性迭代,突破了以前无线“窄带”网路的速率和流量限制,使移动互联网的潜能得到全面释放,PC网络的优势由此不再明显。在4G高速无线数字宽带网络的支持下,智能手机让乡镇社区上网摆脱了对网吧PC电脑的依赖。进入4G移动网络时代后,整个互联网行业转向平台化的发展范式(胡泳,周凌宇,2020;李镓,2024;沈国麟,易若彤,2024),各种平台的崛起颠覆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德国学者Friedrich Krotz(2007)指出,由传播媒介变化而带来的社会变革,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始终。他认为并非特定的媒介技术,而是与媒介相关的生活实践的变化才是引起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各类日常实践(张杰,侯少杰,罗敏,2024)。当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与移动网络平台接轨,乡村社会也是如此。各种兴起的平台如社交平台、电商平台、游戏平台、技术治理平台等不断下沉到乡村,驱动着乡村社会向平台发展转型,这对网吧的冲击巨大。因为进入4G时代后,移动互联网变得发达,上网费用也相对于1G~3G时期更加便宜。网吧不再有以前的优势。村民在手机上不仅可以聊微信、查信息,还可以玩游戏,网吧的业务逐一被移动端的APP替代。在这种情况下,网吧这一网络基础设施在技术迭代驱动网络社会平台化转型的过程中,逐渐从乡村社会的嵌入状态中层层脱嵌出来,而走向衰落。
(一)4G移动网络下沉:与社区居民对移动网络的需求脱嵌
在PC互联网时代,村民上网始终受限于固定的空间。进入4G移动互联网时代,4G移动网络通过智能手机下沉到乡村,为此,智能手机成了村民移动上网的终端。社区居民日常的网络社交与外界的联系,不再需要专程去网吧,而可以随时随地移动互联。这让村民的网络生活开始从网吧PC端转向了移动端,由此藕镇社区掀起了购买4G智能手机的热潮。在藕镇开手机店的老板回忆,他手机店巅峰时期,大约在2014年,正值3G转4G,店里一天能卖出30多部4G智能手机。
在中国,乡村社区对移动网络的需求强烈,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即中国特有的城市化进程造成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在此背景下,藕镇留守的老人与外出的农民工之间有着强烈的沟通需求,去网吧视频毕竟不方便。留守老人韩振(2024年2月3日)说:“以前为了与亲人线上见面,不得不专程去网吧,这很不方便。而且很多亲密的话和家庭隐私信息,也不方便在网吧这一公共场合交流。”ICTs向移动互联网迭代升级,这使得作为移动互联网接入终端的智能手机不仅在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中迅速普及,而且也在藕镇留守的群体中迅速普及。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网吧行业的生命力在逐渐衰退,客流量也开始减少。因为4G智能手机的普及,藕镇社区对网络的使用逐渐从网吧的PC端转移至移动端,如微信平台出现后,就替代了PC端的QQ,到网吧等待亲友上线的QQ视频现象也就消失了。藕镇的周建和爱人在厦门打工,他们的女儿出生后,在家留守的母亲薛梅为了看小孙女,迫不及待地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傍晚闲着没有事时就用微信跟他们视频。薛梅(2023年12月23日)说:“我那个小孙女太可爱了,我想她的时候,我就跟儿子儿媳微信视频。以前没有这条件,要视频只能去网吧,现在用手机就可以视频了。我完全是通过手机视频看着小孙女慢慢长大的。”因此,留守老人与在外打工亲人进行视频交流被手机上的微信平台取代。对这一群体而言,他们对网吧从真正需要变成不再需要。
最喜欢去网吧的一类人是80后、90后留守儿童,这类群体以前去网吧,通常是为了与伙伴一起玩游戏、追剧或上网查信息等,而现在这些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他们陆陆续续也就从网吧的PC端转移到手机端,去网吧对他们来说逐渐变得没有必要。而且对于80后和90后这群PC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来说,他们泡网吧的年龄已过,现在90后最小的都有22岁,很多都外出打工挣钱,为生活四处奔波,藕镇网吧里的这一群体在逐渐减少。
后起的00后和10后留守儿童属于手机世代,他们基本上不依赖网吧,甚至有些没进过网吧。这一群体痴迷的是手机,大多养成了玩手机的习惯。作为曾经网吧消费主力军的80后和90后老顾客不断流失,而4G智能手机在藕镇普及之后,新顾客无法培养起来。为此,现在藕镇网吧缺少消费的客源,生意大不如前。
(二)手游兴起:与网络游戏市场脱嵌
网络游戏被视为推动网吧生意火爆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说网络游戏成就了当时的网吧。而网络游戏市场的平台化转型,则直接将网吧的这一核心业务击垮,因为手机游戏平台兴起后,手游逐渐占领了网络游戏市场,由此造成乡村网吧与网络游戏市场脱嵌。这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网络游戏市场转战手游,网吧缺少主打游戏
以前在网吧,抛开视频和网络社交用户,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玩游戏。现在网吧却输给了手游。网吧赖以生存的游戏如“英雄联盟”等,不断向移动端移植,现在各种各样的游戏在手机上都能玩。在藕镇松村网吧老板何顺看来,手游的兴起对网吧的冲击是最致命的,这导致该行业的衰落。近年来中国手游市场销售收入逐年升高的数据统计也说明了这一点。2017年,国内的手游收入首次超过端游,而差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迅速拉大;2019年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581.1亿元,同比增长18%,占游戏产业总量的68.5%(张毅君,2019)。2022年仅上半年中国手游收入在游戏总收入中占比接近74.75%,而端游只有20.8%(陈昊星,2022)。当前手游远超PC端游戏,已然成为市场主流。
网吧生意的好坏全依赖网络游戏,最辉煌的时候是靠“传奇”“CS”“魔兽”等游戏支撑的。这些游戏没落之后,“英雄联盟”又火了起来。手游兴起之前,那时网吧里的玩家都是在玩这些游戏。现在网络游戏转战平台市场上,网吧没有了自己主打的游戏,来网吧玩游戏的顾客越来越少。笔者在藕镇最后消失的后街网吧进行蹲点观察时发现,该网吧上座率不到三成。该网吧老板(2025年1月12日)说:“网吧要吸引顾客,就需要有好的PC端游戏来支撑。如果能出现一款现象级的PC端游,可能会挽救网吧行业。但最近几年PC端游没有大作诞生,且现在网吧里的游戏,手机上都可以玩,网吧就变得没有必要了。”
2.网络游戏市场运行的周期被改变,网吧无力再更新设备
按照以前PC网络游戏市场的周期规律,一个爆款的网络游戏能够持续3~5年,这能保证网吧设备更新一次,生意就红火一阵。因为全新的游戏和设备会吸引顾客回流。藕镇的网吧老板(2024年12月8日)也说:“按照以前网络游戏市场的运行周期,买一批主机,可以管3年,当客源下降时,重新装修一下,更换一批升级的新主机,就能吸引顾客回流,生意就会好转。”
网吧经营平均3年就要更新换代一次,因为设备老化后,玩游戏就会很卡,这很难吸引玩家。而这背后是靠网络游戏市场比较稳定的运行周期来维持的。但在当前ICTs向移动互联网迭代的技术革命浪潮下,新出的游戏不仅对电脑的配置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很容易被复制到手机端。这导致网络游戏市场运行的周期被改变,一款好的游戏在网吧火爆的周期时间大幅缩短,且变得难以把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游戏崛起之后,网吧行业已好久没有出现一款像“英雄联盟”这样爆款的PC端游,不过2017年出了一款现象级端游“绝地求生”(俗称“吃鸡”),这个游戏发行后曾火爆一时,很多人因此回到网吧,网吧生意短暂地复苏回暖了一次。但这个游戏对网吧电脑配置要求相对较高。为了吸引顾客,抓住这股潮流,藕镇百姓网吧老板将网吧重新装修,更换了一批高配置电脑,想趁这个游戏的热度赚钱。但“吃鸡”游戏火爆后没多久,就出了手机版,此后该游戏在网吧的热潮逐渐消散。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手游的兴起会改变整个网络游戏市场运行的周期,让他损失惨重。业界也指出“绝地求生”没火起来的关键原因是年轻一代养成了玩手游的习惯,当手游版“吃鸡”迅速跟进后,抢走了大量市场,导致网络游戏市场运行的周期被改变(赵新,2021)。
手游的兴起造成乡村网吧与网络游戏市场脱嵌,使得网吧更新设备的回本周期越拉越长。这导致藕镇大多数网吧经营者无力再更新设备,而是等设备淘汰后关门停业。藕镇松村网吧的关闭也是如此。该网吧老板(2024年12月8日)说:“现在各种手游不断涌现,网吧运行的市场周期早已改变,生意直线下滑,这很快影响到了店里设备的更新。而更新设备需要一大笔费用,但回本却遥遥无期,这样我就关门去做其他生意了。”
(三)灰色地带终结:与国家基层的技术治理脱嵌
网吧一直是相关部门专项整治的对象之一,而以前乡村网吧寄生于灰色地带,相关部门对此鞭长莫及,未成年人借用他人身份证上网或网吧老板提供备用身份证为未成年人群体上网提供便利等违规操作行为很难杜绝。藕镇的县级政府部门一直都想治理乡村网吧,以前这需要消防、文旅、工商、公安等多部门联合下乡执法才能集中整治,这种突击式的运动治理,成效并不明显,管理的漏洞依然存在。为了破解这一网吧治理难题,切实落实网民实名制上网制度,地方政府作为国家的基层管理部门采用技术迭代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平台技术,对网吧治理推行人脸识别系统,即在网吧上网的顾客除了刷身份证登记之外,还必须通过吧台的摄像头“刷脸”校验成功后才能开机上网。如果是未成年人,其身份无法通过系统认证,根本无法开机。这一技术治理彻底解决了乡村网吧监管的漏洞,杜绝了未成年人在网吧上网的问题。因此,国家依托数字平台对基层进行技术治理,将其纳入现代化治理体系,由此终结了网吧治理难题。
乡村网吧这一基础设施本身就是乡村的灰色产业,其无证经营、挣未成年人钱的投机发展模式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网吧技术治理模式脱嵌。这种数字化的技术治理无形之中也促使部分网吧倒闭,乡村网吧的主要客源是留守青少年儿童,乡村网吧的运营也主要依靠这一群体。网吧生意本来就不好,再加上人脸识别系统的管制,彻底将镇上的青少年客源挡在网吧外,这让其营业状况进一步恶化。为此,藕镇许多网吧老板选择不装该系统并关门停业。藕镇洪村网吧老板(2024年5月3日)说:“我们的主要客源是社区里的孩子。没装人脸识别系统之前,多少都能挣点。现在县政府对网吧进行数字化治理,管得严,‘国家的技术在场’导致靠赚未成年人钱的乡村网吧钻不了空子。乡村网吧缺少了未成年人,彻底就没生意了,只能关门。”
ICTs向移动互联网迭代至4G/5G驱动PC网络社会向平台社会转型,曾经涵养网吧的乡村社会结构与文化土壤已不复存在。这不仅体现在社交平台上,还体现在火爆的手游平台上,而且平台技术也被广泛纳入基层治理,由此造成网吧在乡村的发展出现以上三重脱嵌,逐渐滞后于乡村新兴的平台社会体系而成为被淘汰的落后设施。
六
关门倒闭:无法完成转型的乡村网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吧的重要性日渐下降,现已成为无利可图的行业(LeBlance & Shrum,2017)。最近几年没有爆款的PC游戏,又经过2020年到2022年的疫情冲击,网吧彻底无力支撑。城市网吧纷纷倒闭,只有少数幸存下来的网吧转型升级成电竞馆。但乡村网吧难以向电竞馆转型,只能关门倒闭。原因分为三点:
第一,网吧转型升级投入过高,无法承受。网吧主要靠游戏和高性能配置吸引顾客,以前一个普通网吧十万就能解决,现在一个电竞馆可能要投入近百万。藕镇网吧的老板多为个体经营者,乡村市场规模有限,再投资风险大,回本可能性微乎其微。跟以前相比,网吧的运营成本在不断攀升,而玩家数量却一直在下降。北村网吧老板说,他的网吧无论设备还是装修都已过时,转型升级成电竞馆,配置和装修都要全面升级,这需要一大笔钱,关键是没有客流量,再投资,想回本几乎不可能,这让他不敢斥“巨资”投入到网吧。为此,他选择关店停业。
第二,转型升级后必然涨价,这将超出农村青少年儿童消费群体的承受能力。网吧转型升级成电竞馆,也将带来消费的升级,现在电竞馆里的消费8~50元/时。这在农村谁都玩不起。以前上网2元/时,镇里留守的青少年儿童来网吧上网兜里都有20元,可以玩上大半天,包夜玩通宵才10元。如果升级成电竞馆,至少是8元/时,该群体无法负担这笔费用。
第三,面对平台化的治理技术,乡村网吧已无灰色空间。乡村网吧要转型升级必须洗脱“黑网吧”的原罪,走向正规化,以获得合法身份,规避被查处的风险。尽管现在办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方便快捷,但面对国家对网吧的平台化治理技术,乡村网吧已无营利空间。对藕镇网吧老板来说,他们经营的网吧不“转正”只是关门倒闭;但如果“转正”之后,则可能赔得更多,甚至成本都收不回来。
综上,移动互联时代,网吧发展的大势已去,摆在网吧经营者面前的就两条路,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关店。而乡村网吧难以完成转型升级,只能被迫倒闭,黯然退场。尽管早在几年前,网吧行业就已开始没落,相关部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试图通过解冻营业执照,激活网吧发展的市场活力,促进网吧转型发展,即便如此,也没能挽救网吧的颓势。藕镇网吧老板在关闭网吧前也想过办法自救。例如,为了遏制网吧颓势,化解内部低价的恶性竞争,藕镇里的网吧老板寻求相互合作,将镇里网吧合并成一家,成立“大众网城”;该网城为了吸引顾客尤其是留守的青少年儿童,充网费给予打折优惠,甚至可以赊账等。尽管如此,网城的生意还是没有好转,该网城慢慢也难以为继。
现在的网吧成了乡村社区里“消失的地方”。当网吧这个曾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事物逐渐消失时,藕镇年底返乡的青年发现曾经和伙伴一起玩乐的网吧消失不见,不少人开始追忆那个在网吧上网的时代。
七
总结与讨论:乡村网吧的过渡性
网吧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作为无数中国人认识和接触互联网的起点,网吧的起起落落,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变迁。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网吧都在消失。只有少部分城市网吧转型升级成电竞馆。移动互联网技术造成乡村网吧的发展出现三重脱嵌,从而动摇了网吧存在的根基,这使它们无法完成转型,只能关门倒闭。
中国互联网30年发展进程中,乡村网吧的历史呈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征。在PC时代,城乡网络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家庭网络覆盖不足,为此电脑并没在乡村普及。网吧的嵌入则将网络基础设施延伸到了乡村。这使中国乡村通过网吧绕开家庭PC阶段,直接过渡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过渡性是城乡发展存在巨大差距背景下,乡村解决上网问题所不可避免的举措。城市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中心,其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换代,而技术落后的设备则流转到资源缺乏的乡村市场,成为乡村网吧设施的重要来源。而乡村的经济情况和消费人群,不足以支撑新一代先进的设施,它只能选择从城市折旧处理的设备来完成向新一代设施的过渡。有学者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指出乡村在信息技术革命中始终处于“陪跑”的状态。这些折旧的设备在废弃前在乡村完成了过渡,产生了重要的“过渡”价值。
乡村网吧的这种过渡性既反映着乡村网络化进程的历史,也勾连着当下平台社会的崛起。在移动互联网革命浪潮下,各种兴起的平台瓦解了网吧作为传统网络基础设施的嵌入功能而成为赋能乡村发展的新设施,网吧完成了过渡性的历史使命,逐渐与乡村社会脱嵌,衰落已成为一种必然。这也折射出中国互联网30年的发展进步,乡村告别了过去网络基础设施不发达年代在网吧上网的过渡日子,逐渐融入移动互联时代的平台体系。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脱嵌理论的拓展。传统的脱嵌关注的是社会大转型中的一种主动性脱嵌,即在社会大转型中经济系统在市场力量的影响下会与社会结构主动剥离。换言之,波兰尼的脱嵌理论主要针对19世纪的市场扩张,工业革命只是作为背景,而技术革命在脱嵌中的作用机制并未被讨论。
无论是过去的工业革命还是当前的信息技术革命,学者都强调技术革新是驱动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分析脱嵌时则需要考虑技术中介的结构性影响(胡泳,周凌宇,2020;王迪,王汉生,2016;王天夫,2021)。为此,本研究将脱嵌分析的视角从经济系统延伸至社会技术系统,在网络社会大转型的新语境中,对其内涵进行了拓展,发现脱嵌还存在另一种情况——被动性脱嵌,即社会大转型会对传统的社会业态及基础设施形成冲击。老旧落后的基础设施受到新技术系统重塑的社会结构体系的排斥,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而退出历史舞台。网络社会的平台化转型会改变社会的网络生活需求、网络市场运行的周期和国家基层治理的技术,这对网吧这一过渡性的基础设施形成强大冲击,使之与乡村社会发生断裂脱嵌,被迫从乡村结构体系中脱离出来。这种被动式脱嵌的逻辑,是本研究在新的语境下对波兰尼脱嵌理论的发展。
本文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国际新闻界》2025年第4期。
本期执编/程羽
订阅信息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新闻界》,国内邮发代号:82-849,欢迎您订阅!
您也可通过下方二维码或网址https://mall.11185.cn/h5/#/bkGoodsDetails?spuId=113613&from=imgShare&dsId=zxSWChat&dsModule=c3df4964-af5d-40a8-d6cc-a768b5306e52 ,进入中国邮政微商城订阅本刊。
您还可访问《国际新闻界》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du.cn/ ,免费获取往期pdf版本。
进入官网下载原文
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