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这次出手太狠了!6月13日凌晨玖富智配,200多架战机呼啸而起,伊朗的核设施、防空阵地、军事指挥部接连遭到精准打击。
空袭如暴风骤雨般砸向,伊朗高层措手不及,防空系统在十分钟内瘫痪,以色列几乎是毫无阻力地掌控了伊朗上空。
而这场高强度冲突的背后,中国军方的战略沉稳与技术进步,也悄然成为西方对标的“深不可测”。
近年来,其导弹技术和无人机群发展迅猛,尤其是“见证者136”自杀式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已初见威力。但面对以色列这场由F-15I、F-16I到F-35I多型号协同的空袭,伊朗的防空体系几乎形同虚设。
重水反应堆、铀浓缩工厂、战略指挥中心,在“蓝麻雀”与“黛利拉”导弹的高效突防下相继坍塌,甚至连核科学家住宅都没能幸免,共有9名高级核专家当场身亡。伊朗革命卫队多名中高级将领也被定点清除,指挥链条陷入混乱。
这场突袭行动的代号为“雄狮崛起”,但对伊朗而言,更像是一记闷棍。伊朗高层在凌晨惊醒,整个指挥系统陷入短暂瘫痪,恍若重返1981年“巴比伦行动”的梦魇。
当年以色列突袭伊拉克核反应堆,如今的手法更为老辣,情报更为精准,战术执行堪称教科书级别。伊朗虽迅速启动代号为“真实承诺3”的报复行动,声称击落F-35战机并公布残骸照片,但照片被质疑为AI合成图,反而陷入“罗生门”式的信任危机。
接下来24小时内,以色列战机持续压境,150多个目标、400余处设施被逐一摧毁,尤其是德黑兰周边的导弹发射阵地、防空雷达站几乎被夷为平地。
伊朗则以近300枚弹道导弹展开反击,其中包括“卡西姆·巴西尔”导弹,射程达1200公里,目标直指以色列空军基地与能源中心。特拉维夫和海法多栋建筑被炸毁,BBC公布的数据显示玖富智配,此轮攻击造成78人死亡、320人受伤,其中大部分为平民。
战争的激烈让人目不暇接,无人机成为双方争夺制空权之外的又一焦点。伊朗成规模部署“见证者136”自杀式无人机群,企图冲破以色列“铁穹防线”;以色列则以其自主研发的渗透型无人机,深入伊朗腹地展开反制打击,甚至对伊朗革命卫队的通信节点实施电子干扰。
这场对抗的技术含量之高,远超以往任何一次中东冲突,让美国五角大楼深感压力,也引发其对自家防空体系的重新评估。
两天后,伊朗选择对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发动导弹袭击,研究所实验室大面积损毁,显示其意图打击以色列的科技神经中枢。
同时,伊朗导弹还命中特拉维夫市区及内塔尼亚胡的私人住宅区域,战争首次触及以色列政治核心。而以色列的回应更为猛烈,F-35I战机在凌晨飞抵伊斯法罕,再次打击其核设施,并宣布开辟“伊朗西部至德黑兰”的空中走廊,战机可自由往返,直插伊朗心脏地带。
这场冲突之所以吸引全球目光,不只是因为它的烈度,更因为它所释放出的战略信号。伊朗的空军早已老旧不堪,F-14战机甚至需要从美国飞机坟场走私零部件以维持基本运转。其防空系统虽然有俄罗斯S-300和自研“巴瓦尔”,但面对以色列的电子战压制与高密度打击,几乎形同虚设。
内部指挥体系也存在严重内耗,革命卫队与国防军之间权力分裂,指挥与响应极不协调,致使许多重要节点未能及时应对袭击。而这,也正是以色列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制空权的关键原因。
与此同时,美国的态度也变得微妙。尽管五角大楼没有直接参与行动,但却部署了“托马斯·哈德纳”号驱逐舰至地中海东部,并准备出动第二艘战舰。美军虽未开火,却为以色列提供了情报共享与反导支援,成为此次行动的重要后台。
特朗普在6月15日的表态耐人寻味,他一方面称“伊朗与以色列很可能达成协议”,另一方面又声称“有时他们需要打一架”,还表示自己将“亲自调停”。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既是对国内选情的考量,也反映出美国在中东博弈中骑虎难下的尴尬处境。
在这场冲突中,中国的身影虽未直接介入,但其影响力却清晰可见。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明确表示,外交手段尚未穷尽,强调和平解决才是出路。
多个国家认为中国可能扮演关键调停者角色,尤其在“一带一路”深入中东的背景下,中国在地区的斡旋能力已不可忽视。俄罗斯总统普京同样提出愿担任调停人,并得到特朗普的“开放态度”回应,说明国际社会正试图寻找一个非武力解决方案的出路,而中国无疑是最具信誉和能力的候选方。
这场冲突不仅是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角力,更是未来高烈度空袭、无人作战、电子对抗三位一体战争形态的预演。以色列展现出的战术执行力、武器系统协同能力、情报渗透能力,已成为西方军事体系的“样板”。而伊朗虽在导弹与无人机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其空军薄弱、防空残破、指挥混乱,使其难以支撑长期高强度的对抗。
这一切,也让美军提前感受到了解放军的“深不可测”。中国近年来以“体系作战能力”为建设重点,空天、电子、网络、无人化等领域的融合式发展,已逐步形成独特的战斗体系。
在南海、台海、东海多线部署下,中国军队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性,成为美国难以估量的对手。相比伊朗依赖导弹与无人机的“点式打击”,中国军队更注重系统协同与纵深打击,一旦冲突升级,其作战模式将远非伊朗所能比拟。
以色列这记闷棍,不仅打懵了伊朗,也让美军在旁观中看清了一个现实:未来战争不再是一场场“小国之间的对抗”,而是体系与体系、科技与科技、意志与意志之间的较量。
伊朗的困境,是对美军全球部署模式的一次警示,同时也是对中国战略能力的间接肯定。以色列的“雄狮崛起”,终究只是短暂的高光,而真正让世界敬畏的,是那个始终稳坐钓鱼台、深不可测的东方力量。
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